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,拓展教师科研视野与思维模式,2025年4月16日,由学校科技处主办,电子信息工程学院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“明湖科技沙龙第43期——AI赋能科研:新思路、新方法、新范式”在科创楼121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邀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袁程胜副教授、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赵东副教授与单李庆博士作为分享嘉宾,围绕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研进行专题报告与深入交流。
活动伊始,袁程胜副教授带来题为《AI赋能科研:探索智能时代的科研新范式》的报告。他结合自身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实践,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应用成果,深入剖析了在提升识别精度的同时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技术难题。他指出,随着深度学习、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发展,AI不仅提升了传统科研效率,更引发了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。他强调,科研人员应积极拥抱AI技术,以更开放的姿态与跨学科思维探索智能时代的科研新路径。
随后,赵东副教授作了《人工智能赋能科研》的专题报告。他从科研流程中的数据处理、模型建立与实验优化等环节出发,系统性梳理了AI技术在科研过程中的赋能点。他分享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AI的具体经验,展示了AI在提升科研效率与精度方面的显著成效。他还呼吁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尝试跨界融合,将人工智能工具视为科研“新伙伴”,不断拓宽研究边界。
单李庆博士以《面向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智能协作传输与展望》为题,深入讲解了AI技术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。他结合当前6G通信的研究热点,围绕高可靠、低时延的系统需求,介绍了其在智能协作传输方案中的探索与成果。他指出,传统通信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常受制于不稳定信道与资源受限问题,而人工智能在资源分配、链路预测与动态调整中的引入,为突破瓶颈提供了新思路。他还展望了未来AI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,呼吁科研人员共同推动技术进步,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。
本次沙龙聚焦“AI+科研”热点主题,内容前沿、案例丰富,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人工智能与科研融合的实践经验,也为青年师生在科研方法论上的更新与突破提供了有力启示。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探索科技前沿的热情,助力构建多元融合的科研创新生态。(文:骆晨,图:余伟、何鸣;审核:李松斌)


